您好,歡迎來到四川成都中國旅行社!
全部旅游產品分類
主頁>旅游攻略>運城夏縣概況

運城夏縣概況

更新日期:2008-06-08
運城夏縣概況 夏縣,古時稱為安邑,因我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號稱“華夏第一都”。夏縣位于山西省南部、運城市偏東南,中條山西麓。南同蒲鐵路、大運公路、太三公路穿境而過。 全縣總面積1352.

    夏縣,古時稱為安邑,因我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號稱“華夏第一都”。夏縣位于山西省南部、運城市偏東南,中條山西麓。南同蒲鐵路、大運公路、太三公路穿境而過。 全縣總面積1352.6平方公里,地貌為“七山二川一丘嶺”。共有耕地59萬畝,總人口34.27萬,其中農業人口29萬,占93%;行政建制6鎮5鄉、256個村委會、812個自然村, 夏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相傳是嫘祖養蠶、大禹建都之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跡較多。現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和革命遺址共69處,其中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其中主要有:溫泉療養院、司馬光祖墓等。夏縣是革命老區,又是傳統的農業縣。戰爭年代,先后有1258名優秀兒女為國捐軀。解放后,夏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革命傳統,艱苦創建家園。50年代,四旁綠化名揚全國;70年代,棉花生產譽滿中原,成為華北第一個畝產百斤皮棉的先進縣;90年代,節水農業成績突出,被列為全國總理基金節水農業示范縣。近兩年, 夏縣狠抓農業、大辦工業、主攻財政、夯實基礎,在工業、農業特別是道路建設方面成績突出,戰果輝煌。全縣經濟正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

行政區劃
夏縣轄:瑤峰鎮 裴介鎮 廟前鎮 泗交鎮 埝掌鎮 水頭鎮 禹王鄉 胡張鄉 尉郭鄉 南大里鄉 祁家河鄉

旅 游

夏縣古稱安邑,歷史悠久,因我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戰國時魏國也曾在此建都,號稱“華夏第一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古老而文明的黃土地曾孕育了無以數計的歷史名人。治水英雄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大禹因治水有功而取得了帝位,封國號為夏,《史記夏本紀》稱“禹封國號為夏”,大禹又是黃帝的玄孫,承襲華族,國名為“華”,從此“華夏”稱中國,夏縣可謂是“華夏”的源頭;一代名相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為政治通史,治國安邦,警誡后世;黃帝元妃嫘祖植桑養蠶,始于夏縣西陰;一代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忠義可欽;東晉書法大師衛夫人,傳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邊關的名將薛嵩、諫官陽城,元朝教育家歸陽、明代詩人王翰等。都在這塊富庶的土地上,留下了讓人難以忘懷的光輝形象。這里又是革命老區,革命戰爭年代以嘉康杰為代表的1290名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為國捐軀。新中國成立后,著名攝影家侯波、電影導演李俊、音樂家樊步義、美術家張映雪、邵仲節、林業勞模劉清泉等脫穎而出,猶如熠熠生輝的世星,光耀著禹都大地。夏縣共有文保單位143處,其中國保4處,省保4處。在這些從古至今的人文資源中,既包含著黃河根祖文化,又體現著治國文化、忠義文化和革命教育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道德教育的縮影。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泗交綠色生態和瑤池溫泉地熱等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近年來,夏縣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把發展旅游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大舉措,堅持“突出特色,明確重點,培育精品,打造名牌”的原則,以“三區連成片,三線十六點”為框架,加大旅游業的發展。目前,司馬光墓、泗交生態旅游區、溫泉度假村、瑤臺景風區、堆云洞等景點已初具規模,開發已現雛形,具備了接待游客的能力,成為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精品旅游線路2條,擁有導游20余名,涉外三星級賓館1家,二星組賓館2處,并形 成了以宇達集團為龍頭的旅游商品開發基地。
“三區”:一是溫泉度假村風景區。位于春燕山政.白沙河畔的溫泉度假村,依山傍水,群峰掩映,松柏疊翠,景色宜人,其溫泉水溫達48攝氏度,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鈣、鎂、鉀、氟等14種微量元素,對牛皮癬、急慢性濕疹、腰股勞損、骨質增生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素有“華夏第一藥湯”之美稱,被中國旅游協會列入《中國景區.景點名錄》,在國內旅游業享有一定盛名。30多年來,已先后接待美國、英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療養、觀光的游人近30萬人/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二是自然生態旅游區:泗交風景區群峰聳立,古木成林,環境清幽,鳥獸群集,春聞山花飄香,夏沐涼風送爽,秋賞紅葉爛漫,冬望松柏傲雪,最為著名的有瑤臺夜月、黑龍潭、飛壁崖、黃河小三峽。這里有盛產天然水晶石的佳寶山,有現代狩獵場,還有秦王李世民安營扎寨的秦王寨、明嘉慶年間朝廷開發的銀礦溝、康熙治罪礦監的斬公槐、佛祖釋加牟尼打座悟佛的菩提樹,可謂步步景點,處處傳說。中條山森林公園泗交景區海拔900余米,四水環繞,奇峰幽壑,清溪碧水,藍天白云,飛瀑深潭,風光旖旎,被詩人稱為“山為銀屏何須畫,水作琴聲不用弦”。由于山清水秀,溝壑縱橫,形成了泗交景區獨特的小氣候,夏季平均氣溫比市區低9---11℃。在這里,可以呼吸爽氣清風,吮吸溪泉甘露,是理想的生態旅游勝地,避暑度假寶地。據測,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比市區高出300多倍,被稱為天然 氧吧 ,游人可來此“洗肺”健身。由此輻射開來的景點隨處可見,南有秦王李世民安營扎寨的秦王寨、走馬嶺。其古老的軍旅營盤遺址中,萬人鍋、旗桿窩、石桌石凳歷歷在目,有二級落差80余米的黑龍潭飛瀑,水流湍急,直瀉而下,美妙的傳說流傳千古;有陡峭雄偉的飛壁崖,寬200余米,鬼斧神工,猶如天外飛來之壁,十分壯觀。泗交向東的銀洞溝景點,系明清兩代的朝廷銀礦冶煉場,現存古銀洞、古城堡和大量的坩鍋、碌碡等古老的冶煉工具。據《縣志》載,清康熙46年,太監高華在奉旨督辦開礦,6年未給朝廷上交餉銀,被皇上斬殺于此,首級懸于古城堡門前的槐樹上。故此槐被后人稱為斬公槐。這棵已有600余年樹齡的大槐樹,樹身四人難以合抱,現在仍枝繁葉茂。洞溝泉水從地下涌出,流量約0.3立方/秒。流至銀礦古城堡,形成了落差達40米的洞泉飛瀑。神奇瑰麗的大自然,既造就了泗交景區風光秀麗的生態旅游資源,又為現代人們提供了由生態旅游升華到保健旅游的條件。三是人文景旅游區。以嫘祖和禹王青臺的根祖文化、司馬光的治國文化,介子推的忠義文化、堆云洞的道教文化、古建筑藝術和河東特委舊址為根基,以將要創建的藝術雕塑園為點綴,讓游人在我縣的人文景觀旅游熱線中,體味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興衰滄桑的浩瀚歷史,透視禹都大地從古至今豐厚的文化遺產。
“三線”:一是介子推塋、嫘祖廟、禹王青臺、司馬溫公祠、宇達藝術雕塑主題公園(國家級)、堆云洞六大景點組成的人文景觀旅游線;二是秦王寨、五龍廟、黑龍潭、三聯洞、飛壁崖五大景點組成的太寬河旅游線;三是狩獵場、斬公槐、銀洞溝、明清冶銀古遺址、溫峪泉瀑布五大景點組成的銀洞溝旅游區風景線。
“十一五”發展規劃:《夏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時期要著力搞好禹王青臺開發建設,以此帶動全縣旅游產業迅猛發展。要進一步整合優化旅游資源,著力打造“大禹、溫公、泗交、溫泉”四大特色旅游品牌。重點把禹王城遺址打造成夏縣人文旅游的“扛鼎”之作,把溫泉建設成為休閑度假的理想勝地和全市的會議中心,把泗交開發成為集旅游、觀光、健身、避暑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點。首先突出抓好禹王青臺的綜合開發,打好“大禹”品牌,將其建設成為帶動全縣旅游業發展的“龍頭”。其次要以溫泉度假村和瑤臺景區開發為依托,大力開發瑤臺山景區和溫泉高檔住宅小區建設,并配套發展旅游觀光型農業,把這里建設成為展示夏縣的窗口,建設成為全市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把夏縣建成運城市的會議接待中心和“后花園”。另外,要依托泗交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加大溫峪景區開發力度,在保持傳統產品優勢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新的旅游景點觀光線路。同時,在保持和挖掘民間傳統文化旅游項目基礎上,發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旅游項目,增加旅游的文化內涵,把旅游與文化生活、弘揚革命精神等愛國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另外,搞好宣傳,提高知名度。加大宣傳促銷力度,突出宣傳特色,積極做好生態、休閑、文化三篇文章,努力提高我縣旅游業的知名度。

▲地理位置——
夏縣位于山西省運城地區中偏東南部,地處黃河流域。南接平陸,西鄰運城市鹽湖區,北連聞喜和垣曲,東南隔黃河與河南省澠池縣相望。地理坐標為東徑111°02′—111°41′,北緯34°55′—35°19′,因我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地形地貌——
全縣地形復雜,山巒重疊,丘陵平川起伏交錯。東有中條山護衛,西有稷王山把守,鳴條崗橫臥其中。整個地貌為東西長,南北窄,東面高,西 面低,中間平,山地多,平原少,海拔在250—1583米之間。總面積1352.558平方公里,有“七山二川一丘陵”之稱。其中東部為中條山區,地勢高峻,石多土少,面積為874.85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4.68%;峨嵋嶺從北到南,鳴條崗橫貫其中的丘陵地區面積為13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61%;涑水河、青龍河從縣境穿過,流經地帶為平川區,面積347.7平方公里,占25.71%。總耕地面積69.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4%。其中水澆地36.3萬畝,占總耕地的52%;山區耕地面積130700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8.8%;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2畝。全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7人,多數人口集中在平川地區。
▲地 質——
縣境內基巖露頭均分布于東部,即縣城、南關村--三坡底一線以東,橫跨斜貫整個中條山中部。地層自西北向東南,由老而新。各時代地層呈北北東--南南西向寬條帶展布,自縣城之東至泗交,寬約15公里,主要為太古界涑水群古老變質雜巖分布;自泗交向東至架難能可桑--洞溝一線以西,寬約15公里,為下元古界中條群,包括店頭亞群。本縣亞群和擔山石亞群依次分布,再向東南至黃河境。其主要地層有中元古界長城系夢公組,白帶墻組,北大類組及崔莊三教堂組,以有夏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各統、組和上古生界石灰系中、上統,二疊系下統及上統的上、下面盒子組地層。
縣境內西北部均為新生界第四前松散沉積物覆掩。
自縣城向西北至禹王城主要為全新統洪積物;禹王城至水頭間主要為上更新統風積黃土;水頭至縣境內西北角主要為新統坡積洪積物。
縣東部為中條山斷拱中斷,總體身繞為一地層向東南傾斜的單斜構造。但也發育有一系列的區域性北斜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中條山西北側南晉--王峪山前大斷裂帶,有多條較小的斷裂平行組成,此處還有潭家坡壓扭性逆斷層,李四溝張扭性平推斷層,康家嶺--郭峪壓扭正斷層,架桑--洞溝壓性正斷層,文家峪壓扭性逆斷層,西北莊--奇峰斷裂帶以及祁家河斷裂帶等。西北部為運城新生代斷陷盆地東北部的組成部分。

▲水 文——
總的說是地表水豐富,地下水緊缺。地表水資源約為1.2億方/年,清水流量1.6M3/S。可利用的地表水約為4931.7萬立方,實際利用的僅有1677.1萬立方,占總數的34%;地下水儲量8670萬方,實際開采量已達10300.5萬立方。
一是地表水:境內河流眾多,總長209公里,總流量1.2億方。其中涑水河流域3294.9萬立方,黃河流域8845萬立方。因受地形限制,可分為黃河支流水系、姚暹渠水系和涑水河水系三大水系。全縣共有較大河流27條,其中直接入黃河支流的5條,通過姚暹渠入涑水河的22條,據1974年5月實測 ,向河流的清水流量為1.552立方/秒,其中直接流入涑水河0.2429立方/秒。黃河支流水系以中條山分水嶺為界,以東部分的河溝水均注入黃河,清水流量為1.3立方/秒。其中較大的河流有5條:
泗交河:發源于泗交鎮西溝村的東、西普峪,由東向南,在泗交鎮與王家河、法河匯流,又向東流,經祁家河鄉于平陸縣曹川鄉老鴨池入黃河,全長120華里,流域面積35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68立方/秒,歷史最大洪峰1000立方/秒。
太寬河:發源于泗交鎮亞廟灘,向東流徑太寬河、下秦澗入平陸縣曹川鄉,于小龍潭入黃河。縣境內長20華里,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27立方/秒。
干溝河:發源于泗交鎮干溝村,流徑坪陸縣曹川鄉,于峪口入黃河。縣境內長6公里,流域面積22.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3立方/S。
板漳河:源于曹家莊鄉馬家廟官道溝,流經垣曲縣,于朱家莊入黃河,縣境內只有2.5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15立方/秒。
溫峪河:發源于泗交鎮王家池,流經溫峪、架桑,入垣曲縣經五福澗入黃河。全長36公里,縣境內16公里。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清水流量為0.32立方/秒,歷史最大洪峰150立方/秒。
姚暹渠水系:中條山分水嶺以西的河流、縣城以南的諸河匯入姚暹渠,縣城以北的諸河匯入青龍河。姚暹、青龍又同匯入運城市苦池灘水庫,注入永濟市伍姓湖。較大的河流的3條(包括22個支流),清水流量0.242立方/秒。
姚暹渠:發源于廟前鎮桑村尉家凹,由東向西經王峪口水庫,轉向北流與寺兒河、柳溝、史家峪入乃崖河、垣溝、赤峪河依次匯流于五里橋,又轉向西流,經裴介鎮朱呂,于營里村又折向南流,通過運城市苦池水庫,注入永濟市伍姓湖,全長140公里,本縣境內長22.5公里,流域面積67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17立方/秒,歷史最大洪峰220立方/秒。
白沙河:發源于泗交鎮瓦溝,向西經大廟鄉匯集九溝十八岔溪流于城關鎮樊家峪村入白沙河水庫再向西于瑤臺出巫咸(前名巫咸河),再向西經縣城南關入中留水庫轉向西南,經禹王鄉秦家埝、東滸村等于師馮灘匯入青龍河,向南流經運城市苦池水庫,注入永濟伍姓湖。縣境全長40公里,流域面積72.7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37立方/秒,歷史上最大洪峰596立方/秒。
青龍河:發源于聞喜縣裴社鄉鐵牛嶺,自東北向入本縣境內,經埝掌鎮東下馮入崔家河水庫,與大溝河匯流,向南入董村,與南、北晉河匯流,再向西流經尉郭鄉高村折向西南,經西陰、西董入禹王水庫,再向南流,經禹王鄉禹王城與李莊排 水渠匯流,經李莊村、東滸村與白沙河匯流,從師馮村入運城市苦池水庫。全長40公里,流域面積36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34立方/秒,歷史最大洪峰200立方/秒。
涑水河水系:發源于絳縣橫 嶺關,流經聞喜縣呂莊水庫,從西南流入本縣境內水頭鎮的儀門、水頭、駱駝灣、西張等村出境。入運城市上馬水庫,經臨猗,入永濟市伍姓湖,縣境內流長12公里,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2立方/秒,歷史最大洪峰320立方/秒。
二是地下水:
全縣地下水總儲量1.0027億立方/年。根據地貌和水文地質特征,分5個區:
低山層基巖裂隙水區——中條山分水嶺東泗交到馬村北,北東向地帶為中等富水區,受大氣降水補給,以泉的形式補給河水。
基巖裂隙巖溶水區——分布于中條山東南馬村--小莊線以東至縣界。山西北梨樹坪至南關村和北山底村以北前沿一帶也有零星分布。此區受大氣降水補給,以泉的形式補給河水。
黃河丘陵孔隙水區——西晉、小李、陰莊、小晁、司馬之間的鳴條崗區為深埋中富水區。其余鳴條崗為中深埋弱富水區。本區受大氣降水和平原水補給水層,水利特征為壓水。
山前傾斜平原孔隙水區——分布于東下馮、上董、石橋、興郎莊線以東和山西側煬層以西地區。該區地下水主要靠地表水和基巖裂隙補給。自東和東北向西南方向運動,補給洪積沖積平原深水層孔隙水。本區淺層水分三個小區,分布于裴社西、秦寺后、文德村以北趙村、上董村以東山前傾斜區,含水層埋深4--83米。1--2層厚度1--24米,由沖積的中細砂、礫石、礫石料角所組成。粒直徑由洪積上游到下游逐漸變細,厚度變薄,水層埋深4--15米,具潛水、承壓水。水量變化規律是:上中部比下部大。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排泄于洪積戽中下部和青龍河沖積平原。
淺埋中等富水區——分布于趙村、南北大里、上董村之間,丁社西、秦寺后、陳韓王村以東,縣城以南的前傾斜平原。水層埋深8--33米,厚度5--15米。

▲氣 候
溫度——本縣地處暖溫帶,屬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2.8℃。冬季多呈現干冷少雪,平均氣溫為-5℃。夏季呈現高溫高濕,平均氣溫25.1℃。秋季往往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平均氣溫13.3℃。春季氣溫極不穩定,冷熱無常,空氣較干燥,平均氣溫12.9℃。一般最高溫度出現在七月份,最低溫度出現在一月份。1997年7月1日,最高溫度達到39.5℃,1977年1月13日最低溫度達到-18℃。
日照——全年日照為2293.4小時,平均每天為6.3小時。日照率為51.7%。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為119.3千卡,其性理輻射每平方厘米為58.2千卡。
降水量——本縣地形復雜,各地降雨差異較大,平川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至600MM之間。前山沿地區在600--650MM之間,中條山區在700--750MM之間,丘陵地區在400--450MM之間。各季降水分布也不均勻,一般春季降水占20%,常出現春旱。夏季降水占45%,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最小的降水量為1977年444.3MM,最大的降水量為1980年636MM。
霜期和無霜期——平均無霜期為205天左右,最短的是1976年為180天,最長的是1977年為228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28前后,最早的是1976年10月24日,最晚的是1977年11月8日。終霜期一般在4月4日前后,最早的是1977年3月24日,最晚的是1976年4月24日。
蒸發量——1974年至1980年平均年蒸發量為1977.7MM,1977年最高蒸發量達到2105.7MM,造成嚴重的旱災。
風——平均風速為2.1米/秒。每年除6--8月多東南風,其余多為西北風。
四季——春季2月19日至5月2日,時間約75天;夏季從5月3日開始至9月12日,時間最長,約135天;秋季在約從9月13日開始至11月6日,時間最短,約53天;冬季從11月7日開始至翌年2月18日,時間在約為105天,山區長達120天。
▲土 壤
全縣有褐土、草甸土2個土類,7個亞類,22個土屬,61個土種。其中褐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76.4%,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區、丘陵區及前山傾斜平原區,地勢較高,起伏不平,耕層淺,肥力低,土壤熟化度差;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鳴條崗西側的青龍河、涑水河沖積平原區,土壤條件好,是全縣農業生產基地。具體可分為:
一是淋溶褐土:是山區的自然土壤,枯枝落葉層和腐植質層較厚,有機質含量達7--10%。根據成土母質類型及成因,分為四個土屬:
花崗片麻巖淋溶褐土——主要分布在泗交鎮東普峪、碾盤溝、關家窯、雨花溝、蔡淆、艾溝,曹家莊鄉的利水塘,祁家河鄉的陳家山、王家溝等地,面積為173.663畝。
片巖、石英巖質淋溶褐土——主要分布在曹家莊鄉的下疙馬溝的東部,祁家河鄉前小莊的西部,面積為48188畝。
耕種砂頁巖淋溶褐土——零星分布在泗交鎮南部的磚廟等地,面積為16837畝,土層厚度42厘米。
溝淤淋溶褐土——零星分布在曹家莊鄉官道溝和義東等地,面積4350畝。
二是山地褐土:是山區的主要農業土壤,尤以低山區為甚。其類型分為:
砂頁巖質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泗交鎮太寬河一帶,廟前鎮南部的山區,城關鎮的赤峪,面積為61143畝。
石灰巖質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祁家河鄉的磨溝、峰山和曹家莊鄉的尤家溝、王家疙塔一帶,郭道鄉的韓家坪東部;廟前鎮的低山底部和埝掌鎮的潭家坡等地。面積為211949畝。
花崗片麻巖質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泗交鎮的東北部、馬峪村西和唐回的南部地帶,城關鎮的赤峪東部的低山區及埝掌鎮史家坡的東北部與祁家河鄉陳家山的南部地帶。面積173688畝。
坡積砂礫質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城關鎮下埝底的低山區,面積僅488畝。
黃土質山地褐土——呈零星分布于大廟鄉東部,廟前鎮大義溝和郭道鄉馬山廟一帶。其次,城關、埝掌和泗交鎮亦有小面積分布,面積為46151畝。
黃粘土質山地褐土——是主要耕作土壤,分布在埝掌、城關、廟前鎮東部及祁家河鄉旗桿嶺、高泉、窯泉一帶,面積297066畝。
紅土質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埝掌鎮低山區的老楊莊、孫家窯、桃樊一帶,面積為8438畝。
紅黃土質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大廟鄉的大部和郭道 鄉的低山區。其次,祁家河鄉和城關、廟前鎮亦有零星分布。總面積93151各,其中耕種料角紅黃土質山地褐土面積為664681畝。
紅粘土質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祁家河的橫口、金銀古垛一帶,磨石溝亦有零星分布,系裸露的第三級保德紅土,面積13460畝。
耕種溝淤山地褐土——主要分布在泗交鎮、曹家莊鄉和祁家河鄉的溝谷底部。其次,大廟鄉、埝掌鎮、郭道鄉、城關鎮和廟前鎮的溝谷底部均有零星分布,面積48487畝。

夏縣經濟發展概況

  夏縣下轄6鎮5鄉257個行政村812個自然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滯后。面對現實,近年來,縣委、政府確立了圍繞一條主線(經濟結構調整),堅持兩個優先(優先優化發展環境,優先推進科技進步),突出四個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壯大優勢工業,主攻民營企業,推進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確保兩個增收(農民增收,財政增收), 致力建設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縣、山川秀美的文化生態旅游縣和技術裝備現代化的輕工醫藥縣,使古老的禹都處處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截至2005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0.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95億元,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38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6519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49元。總體來看,由于基礎太差,夏縣經濟發展仍相對落后,屬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農 業

  夏縣農村總人口32.4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1.7%以上,勞動力18.8萬人,耕地總面積64萬畝,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生產力水平先進,先后被確定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國家優質棉基地縣”,多年來為支援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農業主要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制,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等。近年來,農業生產始終圍繞“突出設施農業、主攻蔬菜發展、引進名特果品、大搞畜牧養殖”的調產思路,嚴格按照“三業五帶”的調產規劃,狠抓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設施農業,培育出無公害蔬菜、小康林業、特色果品、畜牧養殖等四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了“種精品、賣特色、區域化、規模化”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2006年,全縣蔬菜面積達到17.1萬畝,同時日光溫室4.1萬畝,已向國家申請認證“禹青”等8個無公害產品;全縣經濟林面積17.7萬余畝。林業上,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通道綠化、栽植速生豐產林”等十大工程,新栽樹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別達98%和95%以上,森木覆蓋率達到51.6%,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畜牧養殖上,大力發展規模養殖,2006年底全縣牛存欄47098頭,生豬存欄64300頭,羊存欄42019只。

工 業

  夏縣是個傳統的農業縣,工業基礎差,主要缺少支撐型的骨干企業,缺少核心競爭力強的拳頭產品、名牌產品,致使全縣的工業基礎十分脆弱。近幾年來縣委、政府充分依托我縣的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逐步培育出加工制造、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金屬冶煉四大支柱產業,使縣域企業的總量得到膨脹,效益明顯提升。目前,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共18家,企業固定資產總額已達5.3億元。
一是以宇達、安瑞防爆為主的加工制造業。其中宇達集團已成為國內藝術鑄造行業的骨干企業之一、中國鑄造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國家旅游商品定點企業、中國鑄造協會藝術鑄造副主任單位、著名美術大師韓美林超大型青銅藝術品鑄造基地,產品銷售全國各地,并出口到12個國家和地區,企業綜合發展實力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安瑞防爆風機是我國最早研制、生產適用于煤礦、冶金礦山、交通隧道等領域,軸流式通風機的企業,企業產品被專家們譽為21世紀的環保節能風機,榮獲國家專利證書,各項性能均屬國內領先,其中最高靜壓效率達到84.4%,領先國內同類產品達1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產品遠銷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不同行業。
二是以晉新、冠宇、好醫生華禹為龍頭的醫藥化工業。其中晉新藥業集團是一個既生產中西成藥,又生產化工原料、醫藥中間體和醫療器械的國家中型一類企業,企業具有進出口自營權。產品有8個劑型150多種。其中水針、甲硝唑和透析器產量居全國首位,甲硝唑還遠銷東南亞、歐洲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冠宇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產品有乙酰系列染料、顏料中間體,色酚類,色基類顏中間體,吡唑酮類顏料、醫藥中間體,高檔染料紅、黃顏料產品等,尤其是生產的新型醫藥中間體一間——氨基苯已炔填補了國內生產空白,打破了國內外市場由國外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醫用新藥的市場競爭起到了一個劃時代意義。
三是以中森木業、仙童葡萄酒為骨干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中森木業年生產的細木工板3萬立方米,產品于2002年9月被國家人造板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鑒定為膠合強度性能和甲醛釋放量達標綠色環保產品,2005年1月又通過了ISO9001國家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5年5月被國家建筑材料流通協會評為“用戶首選無毒害綠色環保百佳暢銷品牌”,產品暢銷于西北、西南、華北等地區,深受用戶歡迎。山西仙童葡萄酒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高檔葡萄酒品質優良,口味純正,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先后被評為“國家名牌產品”,被運城市委、市政府確定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四是以啟真、華龍鎂業為主的金屬冶煉業。其中啟真鎂業以生產金屬鎂為主導產品,享有自營出品權,產品出口美國、荷蘭、德國、南韓、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先后被評為“山西省民營科技企業”、“進出口先進企業”、“運城市工業企業50強”等榮譽稱號,產品覆蓋了鎂錠、鎂粉、鎂合金壓鑄件等多個系列。華龍、振興、生輝等鎂業公司的年生產能力均達1.5萬噸左右。
  園區是工業發展的載體,也是產業聚集的平臺。為了促進和帶動縣域企業快速發展,縣委、政府在交通便利、水電充足的水頭鎮規劃建設高標準工業園區。該園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經過建設,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群化”的要求,基本完成了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和綠化、美化、亮化,完善了工業園區功能,滿足了各類項目的需要。目前,已入駐藍海食品、禹鑫管業、安瑞風機、鑫源.駿達木業等企業,構筑起園區的基本框架。

相關閱讀:
山西運城
網站主頁| 四川游| 國內游| 出境游| 自駕游| 酒店| 關于我們| 給我們留言| 支付方式| 證件資質| 網站地圖| 控制大廳
24小時咨詢熱線: 聯系電話:13194986885 咨詢QQ: 
公司地址: 【四川.成都】中國.成都.高新區天府四街66號航興國際廣場1號樓605公司地圖
Copyright © 2002-2015 版權所有 成都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高新分公司 www.345370.com | 蜀ICP備20019563號-1
  • 經營性網站
    備案信息
  • 網絡110
    報警服務
  • 不良信息
    舉報中心
  • 企業營業
    執照認證
  • 旅游聯盟
    成員單位
  • 旅游聯盟
    誠信指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 欧美国产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色香视频在线观看| 小小在线观看视频www软件|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大bbwbbwbbw|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free性欧美极度另类性性欧美| 污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玄兵chinesemoney| 国产福利免费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都懂的网址在线看片| 国产精品一区电影| 中文字幕第5页|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三级毛片在线看| 一级女人18毛片免费| 被女同桌调教成鞋袜奴脚奴| 好吊妞视频在线|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色多多在线视频| 国模吧一区二区|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 | 性欧美69式xxxxx|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小说| 色窝窝亚洲av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波多野结衣mxgs-983|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